2007年1月22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枫桥社区矫正既严密又温情
本报记者 徐晓

  本报讯  小周现在是诸暨枫桥镇小有名气的老板,进进出出腰板笔挺。但附近村民都知道,以前的他可是一个“小地痞”。对此小周也不避讳,还常感激地说:“是社区矫正救了我。感谢乡亲们对我的宽容,感谢社区干部对我的帮助。”据悉,诸暨市从2004年以来,社区矫正对象脱管率、漏管率均为零,监管率达到100%。
  用“枫桥经验”教育人、改造人,诸暨人用他们引以为豪的“资本”创出了“个性化矫正法”。小周十几岁时因参加斗殴被判社区矫正,诸暨市司法局和其所在社区共同为他量身定制了矫正方案。后来,小周在社区干部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办起了企业,成了有为青年。
  诸暨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,社区矫正对象有共性,也有区别,他们为矫正对象逐个制订出个性化的矫正方案。
  枫桥镇是最早的“个性化矫正”试点镇。针对枫桥镇群众基础较好、基层治调组织健全等特点,该镇摸索出了“5+1”监管模式,即从镇司法所、管理处协作站、矫正工作小组、责任民警、村治调组织、矫正对象家属5方面来确定人员,对矫正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。
  枫桥镇枫溪村的一对骆姓父子,因邻居建房影响了他们的通风采光,拿榔头敲毁了邻居新房的一部分,结果因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罪被法院判刑一年半、缓刑两年。父子俩成了矫正对象后,工作人员对他们特别关照,时常上门教育、谈话,同时注意化解乡邻对他们的误解。“儿子才23岁,尚未成家,如果到监狱服刑,对今后人生的影响太大。现在真好,在社区矫正,既可以学到法律知识,又把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,以后儿子娶媳妇应该不会成问题。”骆父打趣说。
  现在,骆家父子热心参加公益劳动,村民们对他们的评价越来越高。